综合新闻

重走长征地质路|南岭典型喀斯特地貌和基础地质路线

发表时间:2024-09-09编辑:余淳梅点击:

第一篇 探寻加里东运动地质记录与红色基因


为进一步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,提升学生野外科研实践能力,献礼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,学院组织师生参加“重走长征地质路” 经典野外地质路线考察,弘扬长征精神、地质精神,用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地质人的长征路。

2024年9月2日,正值新浦金350vip(武汉)新生开学报到之日,重走长征地质路经典野外地质南岭路线考察正式开启。来自350VIP浦京集团和李四光学院的20余位师生组成考察队,赴扬子地块与华夏陆块交界的江西萍乡、湖南郴州等地开展野外工作,结合野外露头寻找加里东运动的地质记录,参观沙州村半条被子红色研学基地。

9月2日中午,考察队抵达了实习的第一站———江西萍乡。这里不止是本次地质路线的起点,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起义的起点。1922年9月,震惊中外的萍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,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,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。1927年9月,中国共产党在湖南、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、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秋收起义,在安源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。至97年后的2024年9月,地大学子再一次来到这里,一步一个百万年,感受前寒武纪板溪群—泥盆纪跳马涧组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(图1),探索红军革命时的艰苦奋斗和历史足迹,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。

图1 地大学子研讨前寒武纪板溪群—泥盆纪跳马涧组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


到了萍乡市排上镇,徐亚东老师带领同学们沿S308公路行走了近一公里,穿越了前寒武板溪群与泥盆系跳马涧组的角度不整合界线,古老的变质基岩板溪群主体是一套变质杂砂岩夹板岩,变形强烈,之上的盖层是泥盆系跳马涧组,为石英砾岩、细砂岩;由于断层效应造成地层的重复,追索路线达到了一步一个百万年的地质历史,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加里东运动产生的几亿年的地层缺失,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。到麻山镇南侧,徐老师指导同学们认识泥盆系跳马涧组的岩性特征,该处主要为石英细砂岩含少量砾岩,产状较缓(86°∠32°),与基岩的强变形特征差异明显(图1)。

图2 地大学子研讨前寒武系板溪群—泥盆系跳马涧组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


1945年9月3日,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,象征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。79年后,为学习共产党艰苦斗争的精神,回顾那段峥嵘岁月,地大学子考察队于2024年9月3日来到湖南省汝城县的沙洲村,这里是“半条被子”红色故事的发生地。

1934年11月,那时红军战士们正行走在长征路上,为保留红军的主要力量,躲避国民党的追剿,战士们翻山越岭。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,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;临走时,为感谢徐解秀,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。老人说,什么是共产党?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,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(图3)。

2024年9月3日中午,地大学子抵达沙洲村“半条被子”故事发生地旧址,参观了该历史遗址,古旧苍老的墙壁上诉说着残存的往事,狭小的一间小厢房中,仅有一张单人床,90年前的冬夜,三名红军女战士与徐解秀老人在此相拥入眠。如今,这张小床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,床上似乎还残留着些许温度,那是红军战士对平民百姓的温情永存。随后,徐亚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“半条被子”革命纪念馆,馆中详细地记录了红军与当地居民的往事,“小红军买山楂片”和“红军戏台分粮”等无不体现着当地居民与红军的军民鱼水情(图4)。红军的艰苦斗争岁月体现着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,正是红军战士们为百姓斗争,共产党员们为人民服务,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。我们更应该牢记这段岁月,永远的歌颂下去。最后在徐老师的带领下,党员同志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,在这肃穆庄严之地许下自己的誓言。

图3 地大学子在“半条被子”故事发生地旧址参观学习革命精神

图4 地大学子在“半条被子”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

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之际,新浦金350vip(武汉)学子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,深刻理解“半条被子”精神。作为地质人,应当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,学习革命精神,在地质工作中做到坚定理想信念,不怕艰难险阻,勇于牺牲,要接好、接稳时代的接力棒,走好地质人的长征路,为新时代中国伟大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属于地质人的力量。